本文共1555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叶婷 崔越 肖骁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3大主场外交、5场国际会议、7次国事访问,在国内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等60余人次……这一组数字记录了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外事工作的繁忙。
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覆盖全球,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回望历史,新中国外交何以如此重视“结伴不结盟”?究其原因,是中国一心一意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总结与继承;是在世界大变革时代对如何推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积极回应。
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自主选择
探究“结伴不结盟”,需要厘清何为“伴”、何为“盟”。“伴”即伙伴,《辞海》解释“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盟”即联盟,权威工具书《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将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集合他们的国力以增进安全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政治与军事关系”。
在国际政治领域,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有何区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表示,“结盟是‘找敌人’的旧国际关系思维,结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国际关系思维。”他曾撰文指出,21世纪的大国关系竞赛重点是比“交朋友”的结伴速度而不是“找敌人”的结盟速度。结盟政治把国际政治文化搞坏了,是一种向下竞争的互害思维。结伴政治是营造国际政治的信任文化,大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一种向上竞争的互利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结盟关系中的“盟”与欧盟、东盟、非盟等的“盟”有本质区别。“区分两种‘盟’的重要因素是,是否设立假想敌以及是否具有开放性。”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表示,同盟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针对第三方,关注政治、军事合作,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本质上体现了零和思维、冷战思维。而欧盟等是在经济要素驱动下形成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聚焦经济合作,具有开放性。
“结伴不结盟”是中国从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国与国交往新路径,以维护和平与发展为目的,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目标,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为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指明方向,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进入新阶段。
“结伴不结盟”政策,构建全球范围的伙伴关系,是中国实现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事实上,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功不可没。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国、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我国贸易伙伴数量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2018年的230多个……
▲2019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后,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图片来源:新华网)“结盟可以理解为签署‘婚约’,规定各方义务。中国主张建立的伙伴关系,强调事务合作,即在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展开合作。‘结伴不结盟’可以理解为中国在原则上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不主张单边主义和一家独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在具体的组织里面,实力决定地位。中国在主观上不追求独大,而是强调合作。但在具体组织里,实际的分量决定了中国的作用比较突出。
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任务。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寻求和平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倡导开放包容、强调共赢共享。
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维系友好关系,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畅通频繁,为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积极环境;保持独立自主,不与其他国家、组织结盟,使中国独立、灵活地作出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为进一步谋求繁荣发展创造了空间。
来源/人民网 (节选)
责编/王沥慷 审校/赵银平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原标题:《观察丨中国外交为什么“结伴不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