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有米熙子~
「西谷米」又称「西米」,是我们在甜品里经常会吃到的东西,今天我都还有在给大家分享。还记得吗?牛油果西米露,还有杨枝甘露、甜粽等也会看见,在许多印尼原始部落它更是主食,但你可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来的?
孤陋寡闻,虽然我觉得西米看起来确实不像米,但我真的不知道这应该属于啥,又是咋来的~
今天就给和我一样不太清楚的朋友分享一下这篇由蔡幸儒在everylitted发表的文章~
「西谷米」又称「西米」,或许这两个名字听来有点陌生,但其实它便是我们常吃的「西米露」的原料。现在的西米常以树薯粉取代~
其实西谷米并非米,在过去西谷米主要是以马来群岛的原生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学名:Metroxylon sagu)」为来源,去除茎部周围的外皮后,将内部富含淀粉的茎髓磨碎,再多次以清水洗涤之方式去除掉木质纤维、提取淀粉,随后再透过加水搓圆过筛等方式至呈颗粒状塑形。
但发展至今现在市面上的许多西谷米的原料许多会再添加树薯粉进行调整,甚至完全以树薯粉制作。而在印尼南苏门答腊的城市「巨港」最为知名的传统菜「Pempek」(一种以鱼肉、水、盐与西谷米淀粉所制成之鱼饼)的原料西谷米淀粉也渐渐为较为便宜且方便取得的树薯粉所取代。
展开全文
根据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大环境网站之一的《Mongabay》指出,目前在印尼马鲁古和巴布亚地区西谷米仍为大多数人的主食。在更早印度人及华裔印度人将米带至印尼之前,西谷米更是许多印尼的原始部落的主食。然而,随着西谷米的需求被取代,也使得西谷椰子的种植与这样独特的饮食文化渐渐消失。
然而,为了能让西谷米的饮食文化能够继续保留,巴布亚地区在2017年开始也将每年的6月21日定为「西米日」。通过节日形式,邀请游客参观西谷米从伐木到加工成为食物的过程与实际品尝,期望让年轻一代也能够了解这样的食物,并且让这样的文化能够被记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